22条评论
光影斯人
董咏还真到天上去耕了,贺!学习
2012-05-01 07:12
回复
引用
铜钟功
好拍摄,欣赏学习问好!
2012-04-27 05:47
回复
引用
石城老李
精彩拍摄!佳作欣赏!问好!
2012-04-26 18:06
回复
引用
闲适记忆
引用内容:好拍摄,欣赏学习!
2012-04-26 05:37
回复
引用
南屏晚钟
精彩拍摄!欣赏学习!问好老师!!
2012-04-26 03:46
回复
引用
花儿
佳作欣赏~更欣赏两位老师的点评~~受益匪浅~~~
2012-04-25 22:13
回复
引用
康桥
好拍摄,欣赏学习!
2012-04-25 21:29
回复
引用
我七我八
耘天大作啊!赞一个!
2012-04-25 21:28
回复
引用
草坪
好云雾.
2012-04-25 21:13
回复
引用
京津往事
好拍摄!! 欣赏学习!问好!
2012-04-25 20:50
回复
引用
叶子
《也说云雾与摄影》 国人对云雾的喜好,由来已久,常见诸于无数的民间文学、传统文化对云雾描述,如:黄帝炼丹修道升天时的仙气缭绕,玉皇大帝住的天上宫阙里祥云朵朵,等等; 画者对云雾的青睐,由来已久,于是就创造了许多技法,如中国画的泼墨,宋代诗人陆游在《雪中》一诗中有诗句:“暮云如泼墨,春雪不成花”; 摄者对云雾的偏好,由来已久,摄影人追求的是一种即现实又超现实的画境,,表现的是一种意境,如风光摄影大师、沙龙摄影鼻祖——郎景山老先生的作品 在全民摄影年代,因为有其文化背景,与从画画移植过来的摄影基础理论,还有人们的一些现实诉求。对于“云雾我爱你”这一现象,虽然不能成为摄影的主流,但是还会被众多的摄影人所追捧。 “云雾”对摄影来讲确实是爱你没商量,就拿这张《耘边耕作》(可能作者有笔误,题目应该为《云边耕作》)的作品来讲,如果没有这一片白云,或许作者不屑一顾这种山里司空见怪的场景,也成不了今天之封面。但是摄影除了云雾以外还有许许多多的东西可表现。 我欣赏这张作品并非云雾,而是山农的这种生产状态和山村的这种农耕方式。有很多摄影人对古村、老屋和老器具很感兴趣,说是建筑是凝固的历史,在这些有几百年历史的建筑离我们渐远之际,纷纷去记录,有的甚至不辞千里迢迢,翻山越岭。但是,能存留至今的古老建筑、陈年用具也只不过几百年的历史,千年以上的那只有坟墓和文物了。可是,画面中的这种农耕景象,大概自人类离开了刀耕火种后,在我国的不少地方就一直延续至今,这比起仅有几百年历史的老屋、老器具不知要年长多少倍,而且从事这种劳作的都是一些六、七十岁的老人。这不禁使我想起,前不久国内的一些媒体都在报道“十年后谁来种地”这一话题,这无疑给了我们一个这样的信息:这种延续了数千年的生产状态和农耕方式离消亡之日为时不远! 摄影除了云雾可表现以外,还有很多事物值得去记录、去表现!
2012-04-25 18:02
回复
引用
微风
云中耕作,佳作欣赏!
2012-04-25 17:13
回复
引用
摄摄狼
欣赏,学习,问好!
2012-04-25 17:00
回复
引用
石默
推荐理由:就沙龙摄影而言,创作追求的目标是唯美,摄影者为达目的往往不择手段,尤其是对云雾(烟雾)情有独钟,有的千辛万苦为的是“坐看云起时”,更有的“无中生有”施放烟弹——我曾经有幸在丽水瓯江水面上观看了雾弹腾空的壮观景象。也许云雾是沙龙创作的必备条件之一,也许创作者很难找到其它营造气氛的替代物,也许人类对云雾天生有一种钟爱的基因,反正云雾能征服绝大数背相机的人。就本片而言,够不上是一张理想的沙龙片,倒更象是一张普通的文献片,有明显的地域特色,拍得真实自然。但若没有云雾,这张片不管怎样都不会上眼的,所以对于云雾,大概所有摄影者都会说“我爱你!”。
2012-04-25 06:24
回复
引用
囫囵固图
佳作 欣赏
2012-04-25 05:38
回复
引用
wgl
欣赏!学习!问好!
2012-04-25 04:54
回复
引用
空山听泉
精彩
2012-04-25 03:25
回复
引用
夕阳激情
欣赏, 学习, 问好!
2012-04-25 03:17
回复
引用
山中人
欣赏,学习!
2012-04-25 02:25
回复
引用
小牛洋洋
景生动 好纪实 精彩 问好 !
2012-04-25 00:09
回复
引用
知秋
好拍,问好。
2012-04-24 22:48
回复
引用
雨滋润
好拍摄!!!
2012-04-24 20:51
回复
引用
漂亮
欣赏
点赞
欢迎 回到影像传媒网2.0。有空常来
画面生动
光影好棒
虚实结合,手法高明
很有创意
构图巧妙
主题突出、主体明确
立意新颖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