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简介

11月22日,看到黄澄澄的稻谷颗粒归仓,贵州省安顺市关岭县顶云乡74岁的老农陈高忠喜上眉梢,老农陈高忠对稻谷情有独钟,更有着特殊的意义,见到记者来采访,他拿出了沉甸甸的珍藏34年的稻谷,向记者讲起了这些稻谷不平凡的来历——它是中国农村土地改革在一个偏远小山村的真实见证物。 当天,记者来到安顺市关岭县顶云乡,乡长杨平华告诉记者,30多年前,在全国率先进行农村土地改革,最先私自实行“定产到组”承包到户责任制,就在顶云乡石板井村的陶家寨。 在杨乡长的带领下,记者见到了当年提议包产到组的领头人——74岁的老农陈高忠,看到记者来采访,老人心绪激动地捧出了在他家保险柜中珍藏了34年的陈年老稻谷,他述说了当年冒天下之大不韪,悄悄搞起“包产到组、定产到户”的难忘经历。 陈高忠老人告诉记者,在1975年以前,村里缺粮食,吃不饱肚子是一个常年存在的老问题,每年收下的粮食还吃不到新年的开春,几乎就家无底粮了。要吃饭、吃饱饭,对农村人来说,是一个最迫切的当务之急。由于经常吃不饱饭,当时的很多生产队长都不愿意再干下去了,当年的队长李国昌和罗明才想让他甩开膀子干。39岁的“陈大胆”就提出了自己蓄谋已久的想法:“要我干,那就要听我的”。他提出了把全村183人,分为三个组,土地分到组承包的建议。这个胆大的建议,在那个年代,无疑是一个石破天惊建议。老人说,当时秘密商议“顶云经验”的有陈高忠、陶天云、罗国民、李国昌、陈中富、罗定尧、罗明才七个人。 把集体土地作分组承包,这在“大锅饭”的年代是犯大忌的事。因为七十年代的口号是“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也不要资本主义的苗”。为防止发生不测,七名村民签下了生死盟约:“如果牵头者陈高忠发生牢狱之灾,其他人就要承担“陈大胆”家里老人送终和后人的抚养。如果签约人全部都入了狱那只得各顾各的了”。为掩人耳目,他们在耕种的土地里暗中打上记号。 陈高忠老人告诉说,为掩人耳目,避免被别人看出他们分田到组到户的事,他们采用暗中打记号的方式,在种田时,在田里暗中打记号,表面上看到大家在一起耕田劳作,实际上他们各家都在明确地干自己地中的农活、晒谷子时也是同样暗中打上记号,各家心知肚明……通过承包到组的方式,第一年,他们这个生产队的每家每户都解决了吃饭问题。 第二年,也就是1976年,七人小组更进一步地明确直接把土地分到各家各户,实行联产到户,这一年,陈高忠老人说,他家的粮食除了确保老老小小吃饱饭外,还剩下了余粮稻谷三千多斤,全部藏在竹囤中,现在遗留下的这二斤多重的稻谷,就是当年陈高忠家的余粮,记者看到,这些老稻谷,沉旬旬的呈深金黄色,老人说,为纪念那些难忘的日子,他特意珍藏了当年的这些稻谷。2007年,关岭县举办了隆重而热烈的纪念“顶云经验”30周年大会,陈高忠是领头人,自然首当其冲坐在主席台上了。根据资料表明:陈高忠等人共同首创的“顶云经验”,比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户农民实行“大包干”责任制还要早两年。


  • 推荐作品

拍摄地点:

机型:




  • ISO

发表时间

2010-11-25 2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