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简介

  米塑(俗称寿桃)是温州一项特有的民间艺术。米塑以煮熟的米粉团为原料,采取揉、捏、掐、刻、扮等手法,用加入各种色彩的米粉团制成人物、龙风、花鸟、走兽等等的工艺品。它的起源、流行与温州的民俗活动和地域文化息息相关。过去每逢喜庆节日、婚丧嫁娶或庆祝寿辰人们都要做寿桃作为祭品、礼品供奉、摆设。据传这种民间习俗早在唐代就已出现,已有千多年历史。米塑兴盛时,温州城里有几十家寿桃店,如逢重大节庆,各店都使出绝活,亮出精品,相互斗台。这不仅推动了米塑艺术的发展,而且拓展了米塑的生存空间,还练就了许多有名的寿桃老师(米塑艺人)。另外在乡村还有许多名不见经传的寿桃老师非常活跃,其中会做一手好寿桃的也不乏其人。   温州市瓯海区娄桥村农民李康银,今年七十一。早年,他无师自通学会了米塑,由于天资聪明,心灵手巧,他用米捏的戏曲人物栩栩如生,飞禽走兽活灵活现,水果蔬菜以假乱真,曾一时在上河乡地方少有名声。四邻八乡,每到逢年过节、建屋做寿,人们都要找康银捏一些米塑做祭品、礼品。活忙时李师傅带领全家齐动手,经常通宵达旦。那时他们全家就靠捏米塑,足以养家糊口。就这样李康银将捏米塑的手艺传子又传孙,全家都捏上了米塑。   李康银的大孙子李恩和今年三十四岁,他从小就在爷爷、爸爸身边耳濡目染帮衬着,在他十几岁时爷爷将他送到温州市区四顾桥的一位米塑艺人那里拜师过堂。寄希望于他以此正宗的手艺谋生立业。谁知李恩和求师学艺之后,廿世纪八十年代,米塑开始渐渐地淡出人们的生活。后来李恩和就凭着捏米塑那灵巧的双手开始做起金属模具。发展至今,开了一家像模像样的模具加工厂,都用上电脑加工了,收入颇丰,日子过的挺滋润。但是,时至今日乡亲们并没忘记他家的米塑,现在凡是有用的着米塑,就一定找他家做。李恩和也总是有求必应,一有米塑活,不管厂里的事情有多忙,他就放下手头的工作先捏米塑,遇到要得紧、要得多,他就召集弟妹、爸爸、爷爷象过去那样全家齐动手。所不同的是,以前由爷爷担纲,带领他们靠做米塑赚钱养家。而现在他们完全是出于对米塑特殊感情,与其说赚钱,到不如是重温一回过去的那种感觉。李恩和说:现在捏米塑完全是出于一种面子,乡亲们没有忘记我们的手艺,信得过我们,再说我们全家喜好米塑,与米塑有缘,这些年也就一直舍不得放弃这米塑。这就是李恩和一家三代的米塑情结。 如果多些这种情结,可不就是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传承宝贵的精神基础吗? 叶子


  • 推荐作品

  • 排名上升

  • 热门网红

拍摄地点:

机型:




  • ISO

发表时间

2006-05-18 0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