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简介
河轮、石板桥、剃头老师 ——寻找最美的塘河人家之一 循迹塘河觅文化,若乘河轮最为佳。河轮,是过去人们对行驶在内河装有动力客、货船的俗称,现在已经淡出历史。 早年,河轮曾是温瑞塘河上十分重要的交通工具。那时,河轮从温州市区小南门内河轮船站始发,向南开,去下河乡各地,最远的要经帆游、塘下到瑞安东山白岩桥,乘客上岸后可直接进入瑞安城关;向西开,去上河乡各地,最远的要经马桥、屏山,客人经桐岭翻过桐岭背就可以去瑞安西面的陶山、湖岭各地。小南门河轮不管是从上河乡、还是下河乡都可以将来往于温州、瑞安两地的客人迎来送往。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小南门河轮的生意忙兮忙,有时,一只轮船头甚至拖带十多只“盘汤”(没有动力的客货船)好像火车在水上行驶一样。温瑞塘河上出现河轮要比温州有公共汽车的历史早,过去坐河轮就像现在坐公共汽车,大多温州人、瑞安人都有过坐河轮的经历。河轮一路驶过,沿河繁华的水边街市和一些稍微大的地方都有拢船上客的埠头,(如汽车公交站头)有的地方因轮船埠头的设立而越来越繁荣。如,南边的梧田街、莘城九里,西边的新桥、潘桥,等等地方。 过去,上河乡、下河乡不仅河路四通八达,塘河上还有很多用石头建成的各种桥梁连接水乡各地。在没有水泥的年代,就地取材用石料建桥,在塘河两岸盛行一时。曾几何,河轮、石桥使塘河成为瓯越大地的大动脉。 现在,塘河上的客轮早已停开,河上的石桥也大多消失,因为,近几十年塘河两岸城市化建设飞速发展,街路、公路、高速路如网如织,河轮和石桥已经被汽车和钢筋水泥大桥取代。过去那些因河网而繁荣的水边街市和择水而居的村落被快速崛起的城镇边缘化,沿河的老街、古桥不是拆迁被毁、就是失修坍倒。那些犹如彩虹般的石桥和桥头相依相伴的大榕树,那些风光一时犹如水上大巴的河轮,都已成为渐远的塘河文化符号,深深地烙在老一代人的心中,逝者如斯! 是日,再去看看塘河,虽然没有了河轮,就借来一艘快艇,约上三五好友,沿着昔日河轮行驶的河路,去寻找塘河文化的痕迹,去寻找最美的塘河人家。 乘船西行,船经上河乡的老地方——潘桥。远远看去,一棵大榕树的浓荫下有座过去塘河上司空见惯石板桥横跨两岸。靠近细看:两排硕大的石条桥柱,直插河中央,架起三座桥间,桥面平滑的条石板上刻有防滑花纹,桥面两边的青石扶栏,横放的青石条可做行人歇息座凳,竖立的青石柱顶端,有凿刻成栩栩如生的立体狮子,有雕刻成平面的莲花图案,一块桥板的外侧隐约可见“大清康熙乙酉重建”一行大字,整座石桥架构简练、紧凑、稳固。这石桥就是现在温瑞塘河上仅存的一座保存较为完好的石板古桥——潘桥。 潘桥,地名乎?潘桥,桥名乎?如是说?温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潘一钢先生在《潘桥》一文中有过叙述:“潘桥是桥名,亦是地名。若说桥,历史十分悠远。明弘治、万历《温州府志》均有记载,言此桥始建于宋,为进士潘文虎方便乡里所建,原名仁寿桥。只是这桥名没有几个人晓得,人们只晓得桥是潘姓人建造的,因而就管这桥叫做潘桥了。”真是,一代乡贤,修桥补路,造福桑梓,口耳相传,流芳百世。“?饲懦晌孛匀皇怯辛饲乓院蟮氖隆!币残恚鸪跽饫锝鲇屑富Я偎思遥捎诜缢茫诖税布依忠档囊簿投嗔恕2⑶遥辛饲牛辛说睿辛舜和罚辛怂呓质校辛怂绱迓洌俣托纬闪速即蟮囊桓雠饲诺胤剑鸾パ馗镂饲畔纭⑴饲耪颉O衷诹轮莸母咛险疽步ㄔ诹伺饲牛恢澜窈笳饫锘岜涑墒裁矗康亲魑孛呐饲乓皇卑牖岫岩愿谋洌魑琶呐饲诺敢材艹ぞ玫乇4妗? 在河中看罢潘桥,过桥间,船行不到五十米,我们从过去河轮拢船的轮船埠头上岸,沿着一边是河一边是屋的路道走着、看着,这里是以前的临河街市,现在还依稀可辨各家门面曾经有过的买卖痕迹,但是作为商铺现在都已关门大吉,大多成为了住家,很多住户都操着外地口音,他们都是租借在此的新温州人。快到桥头,有一间剃头店还开着,一看店家的摆设就知道这些家当足有几十年没有更新过了,店里一位年长的剃头老师正在给客人理发。我好生奇怪上前打探,还没有等我进门开口,这位剃头老师以乡村手艺人特有的笑脸和客套,用纯正的本地话向我招呼:“同志从哪里来喔?进来坐下先”。寒暄过后,我就与他聊了起来。 “老师伯这间剃头店是你的吗?已经开了很长时间吧?” “是的,这剃头店已经开了七十五年。” “哦,那可真是一家老店了,这剃头店是祖传的吗?” “不是,是我自己开的。” “啊!这店已有七十五年,是你自己开的?那你今年高寿?” 说到这里,躺在剃头椅上被老师伯刮脸的这位客人,接过话茬,用带有浓重四川口音的普通话说道:“老师伯今年九十一岁了,我已经被他剃了八年的头,八年前我从家乡四川成都来温州潘桥打工,先是在鞋厂,后来做过服装,在潘桥的这些年,一直都是找老师伯理发,去年我离开了潘桥去了梧田打工,现住在梧田,偶尔来潘桥看看在这里打工的亲戚,凡回潘桥,我都会过来找老师伯剃个头,九十多岁的老人,身体还是如此硬朗,眼不花、手不抖、技术好、又认真,而且理发、洗头、修脸、挂胡子一样不少,仅收五块钱,便宜,能多让他剃个头也是莫大的荣幸。今天我就是特意从梧田过来的。” 这位四川的刘先生滔滔不绝的一席话说的我顿感愕然!我怎么看也很难把眼前的这位剃头老师同九十多岁的老人连在一起,老人虽然不是童颜鹤发,清瘦的脸庞却显得精神矍铄;老人虽然不是身手敏捷,熟练的技术却显得动作稳健;老人虽然耳朵有点背,洪亮流畅的嗓音却显得思维利索……见此情景,我都忘记了拍片。干脆收拾好相机,拿出本本坐了下来,正儿八经地跟他们聊了起来。在交谈中得知: 剃头的老师伯,姓谢,名文浦。说自己出生于民国十年(老人记住的是老皇历,据推算即1921年)今年确实虚岁九十有一。谢氏十世太祖于明朝嘉靖年间从永嘉蓬溪搬到上河乡潘桥,在这鱼米之乡的塘河边农耕、渔猎,代代繁衍生息,到了谢文浦这一代已是人丁兴旺。文浦有兄弟仨。那时潘桥地方已经很热闹,潘桥头也渐成街市,但是,乡里百姓大都是以种田为生,如果谁有手艺能在潘桥头开爿店,就可以多赚到一些银子。于是,文浦十四岁那年家里就把他送到温州城里河西桥亲戚那里学剃头。学徒三年,十六岁出师,文浦回来后就在潘桥头自己的家里开起了这间剃头店。 刚开店那时,塘河虽然还没有通河轮,但是上河乡的潘桥却已是过往瑞安陶山、三溪、纸山等地的陆路交通要道。谢文浦带我到桥上说起了潘桥的一段轶事:1941年日本侵略中国温州第一次沦陷时,国民党永嘉县政府撤到瞿溪,瑞安县政府撤到陶山。为了阻止日本人向上河乡推进攻陷瞿溪和陶山,国民党军队第三十三师就在潘桥头用石块修筑工事,还把南边的两块桥板砸断以作路障。现在桥上两块不一样的桥板就是后来地方上重新修补的。 后来塘河上有了河轮往返于上河乡各地,潘桥头也建起了轮船埠头,这样一来,潘桥成为既是陆路、又是河路的交通枢纽。上上下下经过潘桥的人客也就更多了,沿河两岸也就更加繁荣了,河边开有不少店铺,如福星南货店,打肉铺、面坊等等。旧时没有电灯,这些店晚上都点着煤气灯做生意,很迟才打烊,可见买卖之欣荣。文浦的剃头店也忙忙碌碌,有时连家里仅有的几亩薄田都来不及种,只好白天剃头,晚上摸黑种田。桥的北边建有一座佛殿,叫潘桥殿,逢年过节这里都有戏班演戏。相邻地方的乡亲们都会赶来看戏,那时这里流传一句话:“闹闹热热潘桥殿,冷冷淡淡霞半殿”。 霞半殿坐落在塘河源头之一岷岗九曲龙河中段的僻静处,离潘桥仅几里地。 谢文浦学会剃头手艺开店立业后,娶了邻近地方娄桥的媛子马氏为妻,成家后靠手中的剃头剪和锄头,边剃头、边种田维持生计,养育了三子一女。现在儿孙们早已离开了这里住到城里去了。然而,九十一岁的谢文浦和七十九岁的老伴,一直守在这十尺见方的河边小店,一直守在上河乡潘桥这方水土。 河轮已去埠头在,古榕树下有石桥。剃头老师谢文浦,他舍不得放下手上的剃头剪,尽管现在顾客不多,却老客仍在;他舍不得离开这喝了大半辈子的河水,尽管如今这河水清冽不再,却活水长流;他舍不得离开这曾经熙攘的轮船埠头,尽管如今河轮远去客人无,却留下足迹无数;他舍不得离开这榕树底下的石板古桥,尽管如今桥上行人渐少,却风水依旧…… 在与文浦老师伯的交谈中发现:他谦和,热情,豁达;他总是在夸奖这里的河水、这里的地方、这里的乡亲;他一生不沾烟酒,饮食、起居十分简单。他的为人,如同这桥头古榕硕大的树荫包容、给予;他的心态,如同这流淌的河水平静、舒缓;他的生活,如同这老桥的石条朴实、无华。 当我们结束交谈,起身准备上白色的摩托艇返回时,文浦老师伯拉住我的手语重心长地说:“你们坐“白轮”的都是当官人,(过去河轮时代白色的船艇,确实充当一阵子的“官船”)你们要向上面反映反映,现在的河水很脏,过去这河水都可以吃的!我们上河乡人世世代代都是靠吃这河水长大到老!现在千万不能让这河水坏了这块风水宝地!坏了我们的子孙后代!”我顿时无语,连忙挥手道别! 是呀!上、下河乡塘河两岸是一方风水宝地! 叶子 2010-9-26
拍摄地点:
机型:
发表时间
2010-10-19 05: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