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简介
贵州省丹寨县南皋乡大山深处一个名符其实的石桥村,因村里河流上天然生长出一座跨河石桥而得名。这里至今保留着一种从古代流传下来的以构树皮等为原料的造纸术。一张张看似粗糙的“古纸”走进了国家图书馆、国家博物馆,并一路漂洋过海,远销美国、法国、澳大利亚等国家,曾经濒临失传的古法造纸在石桥小山村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 2012年4月29日,正在忙着造纸的40岁石桥村村民罗有军说,“这些白纸是外地客商定好的,过几天就要去交货。”他的这批1000张棉纸做了20天左右,除去成本能净收入3000多元。据当地人介绍,石桥村共有3个自然村寨,309户人家,1207人,95%以上是苗族同胞,无论老幼,几乎人人都会古法造纸。 造纸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一大贡献,而利用构皮树为原料造纸,在依山傍水的石桥村从唐朝中期就沿袭至今。 青山绿水的石桥村为古法造纸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走进每个自然村寨,几乎家家都有古法造纸的作坊,石头砌的大水池,用脚踩摏构皮树的对凹,烘干棉纸的热土炕,制作纸浆的木框槽,可谓应有尽有。鹤立鸡群的就是在王兴武家洞中造纸作坊,天然的溶洞,冬暖夏凉,流不尽的泉水从洞的深处涌出,清澈见底。近年来,好动脑筋的王兴武“玩”出了古法造纸的新花样,他打破传统,用漫山遍野的各色野花在纸浆上拼出各式各样的彩色手工纸。2000年,他的彩纸被一位香港商人看中,以3元钱一张的价格签订了18万元的订单。 2006年丹寨石桥的古法造纸技艺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当年,由47岁的苗族汉子王兴武牵头,石桥村61家古法造纸户还按照“自愿参与、民营民管”的原则建立了造纸专业合作社,史无前例的实现了规模化经营。 随着知名度的不断提升,石桥村接到的订单逐渐增多,现在生产的纸张已有贵纸(书画专用纸)、嵌花纸、捆花纸、版画纸、迎春纸(国家图书馆、国家博物馆、文物古籍修复用纸)等九大系列100多款,而且全部都是“订单式”生产,并成为国家图书馆、国家博物馆古籍文物修缮定点专用纸,产品还远销美国、法国、澳大利亚等国家。“2012年,石桥村古法造纸产值预计将突破1000万元。”王兴武说,他对古法造纸的前景越来越看好。
拍摄地点:
机型:
发表时间
2012-05-07 2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