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简介
后战疫百姓生活之八(老矣,中国的农民)
农事谚语说:“芒种不种,再种冇用”,今年 6 月 5 日芒种,离芒种还有一个多星期,老潘放下手头 350 元一天的木工活,上山插秧,是日,太阳都快要下山了他还躬身在田里忙活着。
老潘,纸山泽雅唐宅人,今年 65 岁。他是纸农,像他这个年龄在纸山出生的人,没到念书年纪就跟着大人去水碓“添刷”、“分纸”学着做纸了;他是木工,年轻时心灵手巧学会了木工手艺,为乡里乡亲干点木工活儿;他是农民工,上世纪八十年代纸山做纸开始萎缩,他怀揣木工手艺进城打工,成为中国第一代的农民工。这些年来不管他在做什么,他骨子里是农民,是有情怀的中国农民。
老潘告诉笔者:进城后,代工、包工都干过,好不容易赚了 n 多的血汗钱,在城里买了两套房子,分别给两个儿子进城安家立业,现在大的孙子都十岁了。在城底干活不管“生活”(工作)怎样忙,每到农忙一定要回到山上把这“一亩三分地”的稻种上,以前番薯丝吃怕了,现在的政策这样好:不用交“佃粮”(税),农机、化肥又便宜,不能把这么好的田给荒了。
他说:年纪大了,今年只种了四、五千谷(约四、五亩),也够我两老忙的。现在种稻如果都按成本算起来的话,亏空的,劳力成本太高。城底超市里的米只粜 2.5 元一斤,山上的米就算 3.5 元一斤,一亩打一千斤谷,按七折算,出七百斤米,也只值 2450 元。所以这么多的好田都没人种了。种山田辛苦,能种的人老了,年轻的出去了,最主要的是“亏本生意没人做”,我的儿子也叫我们覅种,籴点吃吃。他老婆接着话茬说:我们种了这么多的谷主要是给自家八口人吃,我们两老加上大儿子一家三口、小儿子一家三口。每年新米出,都会担给他们。笔者问:那两个儿子有没有上山帮你们种?老潘说:很少!他们忙。笔者再问:你都放下 350 元一天的活儿不干上来插田,他们不来?老潘迟疑了一下说道:他们已经不是农民了!是呀,第二代的农民工会种田有几个?
眼前泛着夕阳金光的梯田,寥若晨星般的在上潘垄山坳里闪现,上潘垄梯田过去是纸山泽雅少有可以种稻的良田,有三、四千亩,这些田当然是圈在十八亿亩红线之内,现在山旮旯都被圈进去了。可眼下已经放水通田的只有两、三百亩。前阵子疫情期间,国外产粮国出口异动,有官员出来说我们国家的粮食储备可供全国人民吃一年;前不久两会有领导说中国人的饭碗要端在自己的手里;就在今天新闻里头有主管部门说接下来要在全国改造八千万亩高产田,有专家通过模型计算每亩可增产 100 斤。说着、听着,挺心宽的!不知道这些说话的人,看没看见这里的梯田?知不知道经济发达的南方还有谁在种田?问没问过全国的十八亿亩红线内种上了多少?
“芒种不种,再种冇用”。老潘老了,这一代的中国农民老了,靠谁端牢我们的饭碗?!
叶子 2020 年 6 月 5 日 芒种
推封评语:纪实与唯美相结合!
推封人:石默, 推封时间:2020-06-08 20:53
拍摄地点:浙江-温州-瓯海区-泽雅镇上潘
机型:NIKON CORPORATION NIKON D3
28.0-70.0 mm f/2.8
6.30
1/160
-
280/10
ISO
200
发表时间
2020-06-08 07:15